[要如何降低感覺的敏銳度?] - 回答留言
對於周遭人事物的靈敏度太大的現象。
請問,要如何降感覺的敏銳度?
好的時候,觀察力很好,看一個小影子,就寫出一篇文章或畫出一幅插畫,靈感極多。
壞的時候,無法控制,容易被別人情緒、動作或態度影響,自己腦補和想太多,且通常都是負面的。
自認是感覺靈敏度太強,神經太細又太敏銳,已經到神經質像是吉娃娃的程度,看到什麼都會汪汪叫,緊張兮兮。
-
前幾篇,與雪莉對談中提到:
「太過敏感的人,要學習調降感覺受器的靈敏度,否則,日子怎麼過都不會舒心。」
當初,提到這部分的原因是,有幾類人,會時常感覺到身體不舒服,但是,情況卻不太一樣。
簡單的分成兩大類:
第一類,因為慢性壓力與慢性疲勞混合,而身體出狀況,剛開始只是容易疲勞,嗜睡,慢慢的出現肩頸腰背酸痛,逐漸影響睡眠品質,這時候會常常感受到身體的不舒服,通常不舒服感還會移動,一下子頭痛,一下子胸悶,一下子腸胃不適。
第二類,再分成兩小類:
一是天生的,從小就特別的敏銳,通常皮膚較薄,膚色略白,外表偏瘦或看似柔弱,屬於高感知人群,似乎這類人的右腦比較發達,腦袋裡面有許多畫面,創意也多。
二是後天練習,長期鍛鍊身體,特別是柔軟度極佳,個性體質都越鍛鍊越是敏銳。
第一類的情況容易理解,解方也簡單。
身體出狀況,造成感官受器的敏銳度時好時壞,不是感官受器的問題,需要在根源上調整改善,足夠休息與調適壓力,而不是追著表面上的問題,越是追著表面上的問題,反而離根源的問題越來越遠。
第二類,如果是天生的,要修正的難度比較高,因為要改變的是個性和體質,假若是後天練習的緣故,則只要再刻意練習降低敏感度即可,關注自己身體大部分狀況是很好的,只有局部略為不舒服而已,不需要為此煩惱過度。
-
第一類人的辛苦,是因為被身體困住。
第二類人則是因為敏銳度過高,而生活的很多挑戰,像是問題裡說的:
「神經太細又太敏銳,已經到神經質像是吉娃娃的程度,看到什麼都會汪汪叫,緊張兮兮。」
敏感強度高的話,很可能會因為週遭環境和人事物,慢慢出現第一類的情況,由於工作壓力、人際關係、感情問題等,只要有一點風吹草動,就腦袋裡小劇場連播不停,心理壓力越來越高,影響到作息和生活節律,慢慢的體力越來越差,身心的不舒服感也越來越重。
身心的議題,從身體先照顧好是比較容易的。
如果身體不好,一直處理內在議題,腦袋通常只會打結,知道但是做不到,過不了的關就是過不了。
有些問題,好好睡上一覺,好好的放自己一段時間的假期,遠離現在遇到的困境和環境,都會好上許多。
第一類與第二類的情況,常常會混合著出現,面對問題時,一定要拆解開來,分別處理。
如果有第一類人的現象,請先好好休息,照顧好自己,學會愛自己,然後,再進入下面第二類人的課題。
-
第一步:「合理的看待自己、看待他人」
什麼是合理?合乎多數人可以接受的道理,包含了平均值的概念和比較健康的思想。
過於敏銳的人,對自我對他人的觀察力極高,很容易看到別人的錯誤,察覺自己的不足。
但是,我們總是容易忽略一般人的缺點會比優點多,這個世界也很多的不圓滿和不盡如人意,普通人神經大條和健忘,對於不開心的事情,睡一覺也就忘了大半,而敏銳的人卻時時刻刻牢記在心,對外來刺激,很容易過度反應。
合理的看待自己、看待他人,會讓自己過得更舒心,也能夠自在的與周遭的人相處,周遭的人也容易感到輕鬆。
長期身體鍛鍊柔軟度的人,則是多觀察他人,甚至是觸摸他人,對比多數人的緊繃,會發現自己是前標,甚至是頂標的身體品質,其實,不需要這麼嚴格的要求自己。
並且,在鍛鍊肌肉骨骼時,讓它們待在安全的範圍裡面,不要把身體鍛鍊當成馬戲團徵選或拉筋比賽。
-
第二步:「事前留心,打開敏銳度的時機」
可能會以為敏感度要就是打開,要不然就是關閉。
其實,敏感度,更像一個閥門,不像開關。
在適當的時機多打開一些,在不適合的時間就要轉緊一點,轉開或轉緊多少是下一步的事情。
在第二步,是要盡可能的先列出日常行程,找出最需要調整敏銳度的情況,並且「在事前特意留心」,例如:跟爸媽溝通、跟老闆同事開會、不樂意的聚餐和活動等等。
爸媽的嘮叨和關心常常造成壓力,聽的時候,學會過濾,接受關心,拒絕承擔父母的焦慮與煩惱。
與老闆同事討論事情,只管對事不對人,離開會議室就去做事,不管太多人事糾紛,下班把自己帶回家就好,公司的事留在公司。
不樂意的聚餐或活動,管好肚皮有吃飽,其它的就像耳邊風,聽聽看看笑笑,隨口敷衍也就是了,最忌諱去羨慕別人的生活或比賽過得多好,別人家的事,終究是別人家的,結束後,回家好好的過自己的生活。
這些沒營養沒有意義的雞毛蒜皮瑣碎事,根本不值得打開敏銳度,要在事前好好的分析看清,到現場管好自己,照顧好自己,開始承受不了時,趕快告辭。
沒事,請先把敏銳度轉緊,至少,相對安全。
感覺到安全、放鬆、自在的時候,再多開一些。
-
第三步:「練習控制自己和觀察自己」
至少,在十分的精神力中,保留一分的氣力在控制自己和觀察自己,多一點,兩三分都可以。
更進一步,是練習利用這一分力,來凝聚自己的內在,有點像在掌控自己的敏感度閥門,配合著呼吸,穩定自己的情緒和頻率。
太過不敏感,與,太過敏感,都需要往平均值靠攏。
太過不敏感,需要的是多觀察自己,是不是忽略了什麼感受?是不是沒留意到周遭人事物的狀態?
太過敏感,需要時時練習控制自己,有意識的確認自己在可控的範圍裡面,只要「有意識」到有控制感即可,不能夠完全的被外在人事物牽著鼻子走,隨著外在起起伏伏。
-
「照顧身心,維持在八九十分就很好了,不需要追求一百分,與其在乎一分兩分的差別,更應該把心思放在更重要、更有價值、更有意義的事情上面。」
「敏感,用在對的地方,就會有發現美的眼睛,會有無限創意,常常擁抱靈光乍現的驚喜。」
「敏感,用在錯的地方,就會彷彿處處都有災難,往往令人焦慮,時時刻刻緊張兮兮。」
最後,請記住。
「有秩序的作息,規律生活,可以幫助身心安住,控制敏感度的閥門也會隨之穩定。」